English

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998-11-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明泉 我有话说
人物专访

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访刘维新

本报记者 孙明泉

刘维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常务副主编。长期从事城市经济、土地经济与房地产研究,曾参与和承担过国家和部委的多项重点课题研究。主要著述有《城市发展、土地利用与房地产》、《中国土地租税费体系研究》等,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骤增,但这些城市中的相当一部分走的是一条外延发展和扩大的道路,人们称之为“摊煎饼”。您多年从事城市经济研究,能否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刘维新(以下简称刘):城市化是每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也大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但必须正视的是,许多城市“摊煎饼”式的发展,使得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内在作用,特别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方面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我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巩固的稳定期,即不仅注重外延扩张,更应从效益入手,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中心和城乡联系纽带的作用。换句话说,那种“摊煎饼”式的发展之路不能再继续走了。比如北京,今后的发展方向应主要是郊县城镇,市区规模应有一个极限圈,比如以四环为限。事实上,北京的郊区县目前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在北京周围发展一些具有中等城市功能的城镇,并适当发展一些小镇,把郊区县城镇与北京市区之间用农业绿色地块隔开,形成以北京市区为中心的城市群体。

记者:城市发展不可能不扩大规模,也不可能不占用耕地,那么,你所说的内涵效益型为主的发展又如何体现呢?

刘:城市发展不占用一点耕地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否一定要像“摊煎饼似的无限向四周扩展?城市发展规模要不要有个极限?并不是说城市发展不能扩大规模,而是说在发展中应注意从单纯的规模扩大转变为注重内涵效益的质量发展,即产品质量、环境质量、人员素质等,由速度增长型变为效益增长型。要适当控制城市规模,新兴城市要合理、科学地利用现有城市土地,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老城市要注意用改造旧城区来求得发展与繁荣。很显然,内涵发展可以巩固数十年工业建设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可以节省大量工业用地和基本建设投资,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提高技术队伍质量;可以从物质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节约中实现生产总量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记者: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大课题。摒弃“摊煎饼”式的外延扩张模式,走内涵效益型为主的发展之路,这无疑是能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点是什么?

刘:我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资源。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人才资源。这四大资源状况,是体现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的人口规模、地域空间规模都不能脱离自身的资源状况,离开自身资源状况的发展是一种盲目的发展,不可能可持续发展。二是区域经济基础。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然与区域经济环境相联系,城市发展状况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基础的反映。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我国已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等几大城市群体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了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和基础,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环境基础。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如果一个城市内部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是不可取的。这方面我国不少城市都有深刻的教训。四是城市形象产品与城市形象特色。这是城市辐射力与吸引力的外部条件。城市具有了强大的辐射力与吸引力,城市的知名度才能提高,人才、物资、资金才能流向你那里,进而才会产生集聚效应。一个城市的领导者与决策者从制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到具体的发展规划,都要从上述四个方面着眼。

记者:目前我国城镇发展已进入解放以来的最快时期。依据国外经验,城市化率达到30%以后,城市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如不注意,势必会给后人带来一系列问题。那么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应遵循哪些原则,注意防止哪些倾向?

刘:我认为,城市发展大体上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经济效益原则。必须强调的是,不能把经济效益仅仅理解为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加额和投资收回期限,还应该包括城市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交通运输和同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以及它对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二是历史文化原则。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如雅典、罗马这些城市至今仍激发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依恋之情。所以,城市发展中在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时,如何把那些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融入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之中,这是城市发展在理论和政策上都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是地理地质原则。一个新的交通枢纽的形成,一个新的矿产和工业基地的兴起,以及在适于开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建设新的城市等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地理地质条件和周围的地理环境。至于要注意的倾向,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一,要注意避免城市形态(建筑风格)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不要淹没了自身地理区位的特点和城市的个性;二,在注意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城市“文态环境”建设。文态环境是指建筑风格要体现民族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与区域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相吻合;三,注意区域协调,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如珠江三角洲建了六七个机场,不仅使大量资金积压,而且利用率也很低;四,城市发展要依据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原则,不能是沿着公路发展:公路修到哪里,房屋就建设到哪里,因为这种做法破坏了区域整体环境,城市功能被肢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集聚效应得不到发挥,基本农田难以保护,土地利用率也相当低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